半月

牢班,你还在摸鱼哦

群论笔记ForQFT

学习 0 评 741 度

在场论里面有很多的对称性相关的东西,在碰到旋量的时候钻牛角尖了!所以试着做点笔记!纯粹是写给自己看的东西!

群的定义:集合G + G 上的二元运算$\circ$,满足

  1. 封闭性
  2. 单位元
  3. 逆元
  4. 结合律

二维旋转:
可用二维旋转矩阵描述(SO(2))也可用$e^i\theta$(U(1))描述,说明SO(2)与U(1)间有一同构映射。

三维旋转:
三维旋转矩阵(SO(3)),四元数/2x2复矩阵(SU(2))。但是SU(2)是SO(3)的双覆盖。(一些系数发挥很大作用的地方,也正是相差一个系数2导致了旋量的出现)

Lie代数:
无穷小变换:$g(\epsilon)=I+\epsilon X$
变换:$h(\theta) = \lim_{N\to \inf}(I+\frac \theta N X)^N = e^{\theta X}$ 故此处的$X$也被称为生成元。
一种变换构成一个群G,那么相应的矩阵Lie代数即为生成元$X$的集合。Lie代数上有运算Lie括号,对于矩阵Lie代数而言,$[X,Y] = XY-YX$
将Lie代数上的运算Lie括号和Lie群的运算结合起来的有BCH公式$e^X \circ e^Y = e^{X+Y+\frac 1 2 [X,Y]+\frac 1 {12} [X,[X,Y]] - \frac 1 {12} [Y,[X,Y]]+...}$
需要注意的是,Lie代数的定义不依赖群,抽象的数学的定义是

Lie代数是一个配备着二元运算[,]的向量空间g,二元运算$[,]:g \times g \to g$,且满足

  1. 双线性
  2. 反交换律
  3. 雅各比恒等式

容易看出,前面我们提到的矩阵Lie代数正好满足以上以上条件。

Lie代数能给出群的生成元满足的条件(Lie括号)但不要求生成元的具体形式,可能能够说明着一些更基本的东西。

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看前面我们提到的几个群的生成元及Lie代数是怎样的。

SO(3):
$O^TO=I,~det(O)=1$
$O=e^{\phi J}$
$[J_i,J_j]=\epsilon_{ijk} J_k$

SU(2):
$U^\dagger U =I,~det(U)=1$
$U=e^{2\phi J}$
$[J_i,J_j]=\epsilon_{ijk} J_k$

这样我们发现,SO(3)和SU(2)的生成元的Lie代数相同,区别仅在于系数,而系数上的差异也便是SU(2)是SO(3)之双覆盖的原因。

群表示论

群G的表示即为从G到某个向量空间V的全体线性变换组成的集合构成的映射。最具像的例子是,我们在之前用矩阵来描述群对称群的群元,如旋转矩阵即为SO(3)群的一个表示。

一个群可以有多种表示,我们如何找到并标记这些表示呢?可以利用Casimir元实现。Casimir元$C$的定义是,对于任意生成元X,有$[C,X]=0$。Schur引理告诉我们,Casimir元是恒等变换的常数倍,于是这给我们一个思路:可以去找一个不那么平凡的Casimir元,来编号不同的表示。

SU(2)

对于SU(2)群,有生成元$[J_i,J_j]=\epsilon_{ijk}J_k$,我们能找到一个Casimir元$J^2 = J_1^2 + J_2^2 +J_3^2$满足$[J^2,J_i]=0$,同时我们能定义一个升降算符$J_\pm = \frac{1}{\sqrt 2}(J_1\pm i J_2)$。这是不是非常眼熟了,反正经过一些说明,能够得到$J_3$有$2j+1$个本征态,$J^2$作用在$J_3$的本征态上能有本征值$j(j+1)$,于是我们就可以拿这个$j$来标记SU(2)的群表示。

j=0对应着一维表示,结论自然是平凡的。

j=1/2对应着2维表示,$J_3=1/2 diag(1,-1)$,根据对易关系不难得到J1和J2。其实就有$J_i = \frac 1 2 \sigma_i$

j=1对应着3维表示,略了。

Lorentz群 O(1,3)

首先,到底什么是洛伦兹群?Lorentz群定义为Minkowski空间中保证内积不变的变换的集合。写成矩阵形式,就有$\Lambda^T\eta\Lambda=\eta$
根据上面式子,就有$det(\Lambda)=\pm 1$, $\Lambda_0^0=\pm …$。于是可以根据这两的符号,将O(1,3)分为四支,将两个均为正号的一支称为“正规Lorentz变换”,记作$SO(1,3)^\uparrow$。这样有什么意义呢,答案已经在符号里面了,行列式为正值表明变换后不改变坐标系取向(左手右手),00项大于0表明变换保证时间方向不变。

那么我们怎样得到其他三支呢?可以考虑两个变换$\Lambda_P$和$\Lambda_T$,这两算符在(1/2,1/2)表示下的矩阵形式为

$$ \Lambda_P= \begin{pmatrix} 1&0&0&0\\ 0&-1&0&0\\ 0&0&-1&0\\ 0&0&0&-1\\ \end{pmatrix}\\ \Lambda_T= \begin{pmatrix} -1&0&0&0\\ 0&1&0&0\\ 0&0&1&0\\ 0&0&0&1\\ \end{pmatrix} $$

$\Lambda_P$称为空间反射算符,也叫宇称算符,$\Lambda_T$称为时间反演算符。
这样两个算符分别以及同时对SO(1,3)+作用一下便能得到另外三支了。

我们都知道Lorentz的一个表示了,就不浪费时间了,直接进入Lie代数部分。

$$ \begin{aligned}[c] [J_i,J_j]&=i\epsilon_{ijk}J_k\\ [J_i,K_j]&=i\epsilon_{ijk}K_k\\ [K_i,K_j]&=-i\epsilon_{ijk}J_k \end{aligned} $$

其中$J_i$是转动的生成元,$K_i$是boost的生成元。Lorentz变换可表示为$\Lambda=e^{iJ\theta+iK\psi}$。

我们还可以定义一种生成元

$$ N^\pm_i = \frac 1 2 (J_i \pm i K_i) $$

这一生成元满足的对易关系为

$$ \begin{aligned}[c] [N^+_i,N^+_j]&=i\epsilon_{ijk}N^+_k\\ [N^-_i,N^-_j]&=i\epsilon_{ijk}N^-_k\\ [N^+_i,N^-_j]&=0 \end{aligned} $$

这正是SU(2)的形式!只不过有两份罢了。好了引入这个玩意有什么用呢?一方面是说明O(1,3)与SU(2)间的联系,另一方面则是,我们要用前面给SU(2)的那套东西为Lorentz群的表示标号,表示成$(j_i,j_2)$的形式。

$(0,0)$表示:十分平凡,就是1啦

$(0,\frac 1 2)$表示:右手Weyl旋量

$(\frac 1 2 ,0)$表示:左手Weyl旋量

$(\frac 1 2,\frac 1 2)$表示:就是四向量那些玩意

那么Dirac旋量怎样进行Lorentz变换呢?Dirac旋量是二分量的Weyl旋量,所以应该是$(0,\frac 1 2)\oplus (\frac 1 2, 0)$表示,就是分块矩阵就是了。(注意$(0,\frac 1 2)\otimes (\frac 1 2, 0)$才是$(\frac 1 2,\frac 1 2)$哦,这样看来四向量和旋量之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!究竟是什么呢小猫也还不知道喵。)

那么为什么在讲Dirac旋量时还介绍了Clifford代数以及$\gamma$矩阵那套呢?再让我们往后看看。

一般而言,对某个量做对称变换表示为

$$ \varphi^a(x) \to D[\Lambda]^a_b \varphi^b(\Lambda^{-1}x) $$

其中$D[\Lambda]$即为这个对称群的表示。
对于标量场,那么就对应着(0,0)表示的1;对于Weyl旋量场就用$(0,\frac 1 2)$/$(\frac 1 2,0)$表示;对于矢量场就用$(\frac 1 2,\frac 1 2)$表示。

我们可以把Lorentz群的生成元记为$\mathcal M ^{\rho \sigma}$,于是Lorentz变换就可以表示为

$$ \Lambda=exp(\frac 1 2 \Omega_{\rho \sigma} \mathcal M^{\rho \sigma}) $$

可以证明,$\mathcal M$满足

$$ \left[\mathcal{M}^{\rho \sigma}, \mathcal{M}^{\tau \nu}\right]=\eta^{\sigma \tau} \mathcal{M}^{\rho \nu}-\eta^{\rho \tau} \mathcal{M}^{\sigma \nu}+\eta^{\rho \nu} \mathcal{M}^{\sigma \tau}-\eta^{\sigma \nu} \mathcal{M}^{\rho \tau} $$

大概如此。

那么,为什么在谈论旋量的时候,我们引入了Clifford代数$CL(1,3)$呢?答案是这样的。

$$ \{\gamma^\mu,\gamma^\nu\} = 2g^{\mu\nu}\mathbf 1 $$

考虑两个$\gamma$间的对易式$S^{\rho\sigma}$,有

$$ S^{\rho \sigma}=\frac{1}{4}\left[\gamma^{\rho}, \gamma^{\sigma}\right]=\frac{1}{2} \gamma^{\rho} \gamma^{\sigma}-\frac{1}{2} \eta^{\rho \sigma} $$

而$S^{\rho\sigma}$正好满足和$\mathcal M$相同的对易关系

$$ [S^{\mu\nu},S^{\rho\sigma}]=S^{\mu\sigma}\eta^{\nu\rho}-S^{\nu\sigma}\eta^{\rho\mu}+S^{\rho\mu}\eta^{\nu\sigma}-S^{\rho\nu}\eta^{\sigma\mu} $$

这一关系便说明了$S^{\rho\sigma}$为Lorentz群的生成元。
这可不得了,我们发现了惊天大秘密!两个看似毫无联系的代数居然有此种不可告人的关系!

再细究的话会发现正好是Lorentz群的旋量表示,就不展开了。利用$\gamma$矩阵,可以化简许多东西,我们会在QFT里面看到。

QED简单算例